温暖的阳光下,洁白的小菊花从小院的栅栏里伸展出来,巨大的树下阴凉一片。这是珞珈山宁静恬淡的秋天,三三两两的人在散步闲谈,似乎很少有人意识到,这里刚刚失去一位植物学大家——武大生科院杨弘远院士前日刚刚辞世。
昨日,在武大家属区,记者试图通过花圈、鞭炮屑找到杨院士的家,却发现这里平和安宁,只在一个布告栏上看到一张白底的讣告,不过百余字,其中特别提及“根据杨弘远院士生前遗嘱及亲属意见:丧事从简,家中及校内等均不设灵堂,谢绝吊唁。”
在武大珞珈山水BBS上,人们对杨院士的辞世无不感到悲恸和怀念。“杨先生和夫人周嫦是多年的学术伉俪,我住在梅园四舍的时候,经常能看到杨先生推着已经中风的夫人在珞珈山下沐浴阳光。后来进了实验室,读到杨先生自己给所有实验室印发的邹承鲁先生《科学研究五十年的点滴体会》;搬进新生科楼之后,又读到杨先生的《勤思集》。这么些年来,我虽然学术上没啥大的成就,但自问在学术道德上没有辜负大师的教导。”网友DarkTemplar发帖悼念。
杨院士治丧委员会的一名冯姓老师表示,昨天接到了很多慰问和吊唁电话,但根据杨院士遗愿,他们暂不接受外界采访。“我们没有在校内网站上面设立专门的悼念页面,也是尊重杨老的意思。”
“杨老一生低调,专门跟我们说过不愿意太多人来参加追悼会,我们都希望能尊重他的遗愿,让他安安静静地离开。”前晚,杨院士的学生、武大生科院于丹教授也一再强调。
熟悉杨院士的人士介绍,他一生淡泊名利、学风严谨。他曾专门撰文抨击学风浮躁与学术腐败现象,而且始终坚守科学信仰,保持清醒与宁静,将自己定位于一名普通的科学家。
1980年,他与夫人周嫦教授首次从水稻未受精子房中培养出单倍体植株;1990年,他作为第一位被美国植物学会特邀的中国专家,在第41届生物科学联会上作专场报告。虽然他在植物发育生物学研究领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,但他并不喜欢别人给他附上“权威”、“泰斗”这样的头衔。他说:“人的生命是有限的,学术生命更有限,能在科学的大山上添一粒土,就很知足了。”
今日上午8时,杨弘远院士遗体将在武昌殡仪馆火化。
◇追忆 “从他身上我学到严谨和负责”
武大生科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、工程院院士朱英国是杨弘远的学生,他表示,杨老师的去世,对武大乃至整个国家的生命科学事业都是巨大的损失。
“跟随杨老师求学的日子里,他对我们这些学生非常严格,从他的身上我也学到了严谨和负责,让我受用一生。”朱英国介绍说,我们要秉承刘老师的遗志,继承和发扬他未完成的事业。
据了解,20年间,杨弘远在教育领域“精耕细作”,只带了18位博士生和12位硕士生,每年平均才招收1.5名研究生,数量少质量却颇高,已有7名学生成为教授。